芝麻地|泪目!她65年呆在田里,只为让全国人民吃上一口好瓜
在如今娱乐至死的年代,我们聚焦明星,躺在空调房里美滋滋地吃瓜,却忽视了这么一群人,他们用辛勤汗水、血肉之躯,为我们带来了温饱甜蜜的生活。
“美少女”变种瓜农妇
《吃瓜指南》测评了最好吃的西瓜。其中8424和麒麟西瓜,都出自下面这个“甜瓜女神”之手。
她是第一批奔赴新疆的科学家,与袁隆平是同窗好友。
△她与袁隆平、向仲怀
如果没有她,我们现在市场上起码大半品种的西瓜、哈密瓜、甜瓜等都要消失。
她叫吴明珠,1930年生于武汉知识分子家庭,1953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,便分配到中央农村农村工作组。
△年轻时的吴明珠
1955年,25岁的她,原本可以在北京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。
可是她却毅然要到新疆最贫困的地方——鄯善县。
鄯善县艰苦到什么程度?
△全是戈壁滩,田地是这样耕出来的。
冬天大雪纷飞,夏天炎热无比,住的房子,其实是草棚。
吴明珠在这样的环境下,顶着戈壁滩风沙,一块瓜地一块瓜地进行调查,凭着顽强的毅力在这里落地生根。
△刚到新疆的吴明珠
当年的翩翩少女,在自己最美的年华里,就这样扎根于祖国荒野,成了一个皮肤粗糙黝黑的农妇。
开创全新瓜果时代
吴明珠走遍戈壁滩,让新疆不仅有了第一份瓜类资源档案,还成了红心脆、香梨黄、小青皮等近30个新品种的发源地。
一个全新的瓜果时代就此开启。
△红心脆
△小青皮
△黑眉毛
以上品种,都经过了她的收集整理,并进行了提纯选育。
当年新疆瓜没有系统种植规划和育种,产量低。吴明珠的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一代新疆的农村经济面貌。
许多瓜农就是种着她培育出的新品种,过上了富裕日子。而她依旧坚持着质朴的科研生活,日晒雨淋是常态。
连怀孕时也不例外。
当年她怀孕,来到火焰山口峡谷地带的吐峪沟蹲点,那里晚上40+℃,白天晒完,夜里只能在床上“翻煎饼”慢慢适应。
△吴明珠与新疆的种植户
为了瓜,搭上丈夫的命
投身科研的代价有多大?家人是顾不上的。
吴明珠的丈夫杨其祐是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,一毕业,便追随吴明珠来到新疆。
他精通俄语英语。夜里,他为妻子翻译国外学术刊物,为妻子的研究出谋划策。白天,他在戈壁滩上跑上三四十公里,在瓜地帮妻子授粉。
△吴明珠与丈夫
而他们的孩子,从小由她母亲和嫂子抚养长大,一直管舅母叫妈妈。
他们的爱情,经历了边疆风霜的残酷考验,却没有熬过疾病的摧残。
艰苦的日子击垮了杨其祐的身体。
1981年,杨其祐因为严重的胃病调回江苏农科院疗养。直到去世前三个月,吴明珠才请了假,陪他最后一程。
丈夫去世5天,吴明珠便回到海南的育种基地工作了。
△吴明珠一手创办的三亚林旺基地,被誉为花园基地。
当家人都觉得她不近人情,她说,“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,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。”
90高龄仍守在田头
吴明珠把一生献给了瓜果事业。她说,“这一生,我就是一直没有背叛自己的理想。”
1991年,她成功把多个品种在南方种植,大半个中国都吃到了她的瓜。
新疆农科院为她修建“院士楼”,她坚决谢绝;自治区嘉奖她50万奖金,她当场就捐给课题组,用于优良哈密瓜品种的选育。
△基地内培育的鸡蛋花
△吴明珠给学生讲解
如今快90高龄,她依然坚守在田头,指导着学生们种出适合糖尿病人吃的低糖瓜。
搞科研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。岁月不饶人,有人一抬眸,就已经为祖国贡献了一生。
=
△纪念吴明珠进疆50周年的明信片